校友访谈录
“文化”双创 | “言传中感悟身教”bat365正版唯一官网哲学社会科学校友访谈录丨刘建军:守信仰初心,铸时代之魂

广大校友们的回忆和期许,记录着他们在山大的校园时光,承载着bat365正版唯一官网的发展历程,凝练着bat365正版唯一官网的文化精神。通过寻访校友,我们感受着“家国情怀、担当精神、崇实品格、创新素养”的山大基因,共同见证他们“与祖国同心、与时代同行”,为国家经济、社会发展做出山大贡献的担当和作为。在bat365正版唯一官网校友办的指导和支持下,bat365官方网站登录发挥学科优势,组建“星火”学生党员先锋队,对哲学社会科学校友进行访谈,特此推出“文化‘两创’丨言传中感悟身教——bat365正版唯一官网哲学社会科学校友访谈录”专栏,展现校友风采,探索学科发展与校友文化建设互动机制,弘扬山大精神,探寻文化双创路径。


校友介绍:刘建军



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、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(“万人工程”)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者、全国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人才入选者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、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》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全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副理事长、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。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。发表著作10多部,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400多篇。

主要研究领域:

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。

主要研究方向和博士生招生方向:

一是信仰与信仰教育研究,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。主要著作有:《马克思传》《马克思主义信仰论》《追问信仰》《文明与意识形态》《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》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》《爱国主义教程》《信仰的呼唤—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仰问题研究》等。


初入山大:专业抉择与哲学渊源


当初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,哲学就是刘建军的第一志愿,这是他当时很明确的选择。他回忆说:“记得当时我报了两个志愿,第一志愿是哲学,第二志愿是中文,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两个领域,但两者相比,我更喜欢哲学,后来事实证明我也更适合哲学”。

之所以喜欢哲学,是因为刘建军的家庭是革命家庭,父亲原来当过兵,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,后来在县委里以及公安局都任过职。因此他从小就接触过政治类的书籍,其中就包括哲学,当时就觉得对哲学很向往,所以就明确地报了哲学专业。

在山大读完哲学以后,刘建军考研到了人民大学继续攻读哲学专业,方向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。他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留校任教,但当时哲学系的留校名额已满,因此在87年毕业后,他留在新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。这个研究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、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专家许征帆老师,也就是刘建军的博士生导师所创办的,是国内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名称的研究机构

初入研究所时,刘建军研究的其实还是哲学。1984年开始国家设立思政学科,学校要设置硕士点、成立思政教研室,需要有人搞思政,因而刘建军就转向了思政研究。虽然转向了思政领域,但很多年来刘建军还是很关注哲学方面的进展,也经常看一些哲学书。哲学是很好的一个素养和分析工具,他很庆幸有原来的哲学底子,对思政研究是很有利的。他说:“实际上大家会看到搞思政搞得比较好的,大多还是过去学哲学的,所以实际上也一直没有完全离开过哲学”。


青葱岁月:回忆山大生活


谈到初次来到山大时的心情,刘建军是这样说的:“刚入学是非常惊喜、非常兴奋的一个状态。因为是进入大学的校门,对于过去小学生、中学生来讲,大学是非常神圣、光辉灿烂的,再加上是从农村来到了大城市。原来我是在农村待过,后来上中学的时候是在小县城,然后从小县城到省会济南,还是一个很大的变化。加之bat365正版唯一官网号称是山东最好的学校,所以进入山大以后就是很兴奋很满意。”当时刘建军入学的是新校区,教学楼、宿舍楼、食堂都比较新,条件感觉也不错,他回忆当时给家里人和同学写信时,会很自豪地说山大有一个八角形的教学楼。

刚刚入学的刘建军积极兴奋、渴望学习。“当时我们是先发教材后上课,哲学原理发的是艾思奇的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》。非常迫不及待地想学习,所以课还没上,我基本上把教材已经看完了一遍。这就是当时的学习状态,还是非常有激情非常努力。”除了对知识充满渴望之外,刘建军上课时也格外认真。“我感觉每一个老师、每一个课堂都很难得,所以都很认真地去听,没有说哪一个特别难忘。有一个老先生给我们讲原著,恩格斯的《反杜林论》,开了一个学年,讲的哲学篇。还有一个教授讲的列宁的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》,原著课讲得很细,逐字逐句逐段地讲,不明白的还可以问,这是第一次接触经典原著,所以印象比较深。”


信仰如炬:坚守初心不忘信仰


信仰问题是刘建军到人大上研究生期间做硕士论文的选题,大概在1985年,当时社会上都在讨论信仰危机,所以他选了这个论文题目。但哲学并不是像思政这样研究现实问题,而是研究抽象理论问题,所以说信仰问题虽然说是从现实当中提出来的,但他的研究是按照哲学研究的方法,也就是从理论上去总结,所以写的题目是:论信仰的两个基本要素。主要讲信仰主体、信仰对象这些。后来慢慢研究了思政以后,对信仰的研究才更现实化,关注现实当中的问题,比如说中国人的信仰问题、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、理想信念教育这些东西。总的来说,对信仰的研究是刘建军一生中最长的,后面也一直在写一些东西,但对信仰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。现在他想重新回到信仰的主题上来,创建一个信仰学

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,很多人出现了没有信仰的情况,一方面是人们没有了共产主义信仰,另一方面是没有了个人的人生信仰。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,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对信仰的影响问题,另一方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个阶段性问题。从市场经济本身对信仰的影响来看,它确实有一个解构和冲击的作用,因为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利益,但信仰和理想信念往往是超功利的,所以这种情况下会对人们原有的信仰产生冲击。从中国现实当中出现信仰危机这个情况来讲,刘建军认为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,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,90年代比较严重,慢慢进入新时代以后,社会里人的精气神就跟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别了,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,刚打开国门看到国外的繁华景象,当时可以说是中国最萧条、西方最繁荣的时候,所以它对比非常强烈,在那样的情况下,很多人对国家、对党、对指导思想是没有信心的,所以才会发生信仰危机。随着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,特别是迈入新时代,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现在人们对国家、民族、党的自信心空前地增长,拥护党的年轻一代也特别的广泛。当时社会中都弥漫着西方化的状态,所以出现信仰危机是不奇怪的,现在也不是人人都有信仰,但现在不好说有社会信仰危机了,因为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过去了。

当谈及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的关系时,刘建军这样说道:“宗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,它本质上产生于一个愚昧的时期,是人们思想意识模糊的结果,我觉得它在当代世界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,除了历史传统这一惯性之外,实际上它有心理调节的功能。过去几十年我们有信仰危机,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信宗教,因为人们很需要这个东西,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。我们国家发展非常快,人们压力大,加上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求,精神上有空虚,方方面面矛盾比较多,所以造成人心理上失衡,内心有困惑、痛苦等。同时我们国家的心理健康咨询还没有发展起来,出现了空白,在这方面宗教在为人们提供心理调适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。但从中国人的本性上来讲,中国人并不是很崇尚宗教信仰的。从传统上来看,中国人对宗教、天国、地狱并没有特别的感觉,还是以现实生活追求入世为主,代表了人类信仰的一个方向。宗教信仰是一个迷雾,是人类整体上的迷雾,所以未来人类真正的信仰发展,还是以现实的生活为主,以追求美好生活为宗旨。从长远来看,宗教不会在中国占主导地位,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,整个国家的形势、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变化,对宗教的管理也比较严,宗教成不了太大气候,也不能真正靠宗教解决人的思想信仰问题。至于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,不能直接给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灌输一个结论,而是要把结论背后的学理和道理讲清楚,以理服人,同时也要给他们讲述一些信仰本身的知识,什么是信仰?什么是正确的信仰?为什么是正确的?因为信仰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、社会现象,是有规律的,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去把握信仰,从而破除对信仰的神秘感,然后树立正确的信仰。”

当刘建军谈到自己的信仰时,他说:“从小我们就是革命家庭、干部家庭,所以一直都是认同社会主义的,没有发生过改变,只有在这个过程中,有时候感情比较深,有时候不够强烈。比方说现在就比过去更自觉、更坚定了,从未动摇过”。


校友寄语:云程发轫


谈及身份转变的问题时,刘建军这样说:“从学生变成老师,确实有一些体悟,因为身份变了。原来当学生的时候跟老师交往,有感悟师生关系,当老师以后也跟学生交往,也感悟师生关系,但实际上角度是不一样的。”刘建军认为在指导学生,尤其是研究生的时候,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,这点很重要,学生的水平不如导师的水平高,所以当导师就容易对学生批评得很重,特别是论文开题的时候要对学生的论文提出意见,很容易因论文表述存在问题而对批评学生。虽然对于老师来讲可能不存在什么问题,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,学生在遭受情绪上的挫折之后很难再领会老师所讲述的技术要领。同时老师也要有不能误人子弟的信念,不能太随意,要尽最大努力把学生培养好

至于忠告和建议,他感觉现在的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忠告了,以前的学生可能经常处于困扰之中,有政治上的困扰,因为那个时候理论的说服力也比较差;有人生的困扰,是当老师还是下海挣钱还是坚守个人。以前的困扰特别多,但现在的青年,因为整个国家的形势非常好,困扰可能并没有那么多,希望他们能利用起来这个来之不易的好机会,好好学习度过大学时期。真正的伟大复兴要在年轻人手中实现,这确实是难得的历史机遇,不能枉费一生。

采访撰稿丨郭紫琼 周方晴 佟姜缘

图片丨刘建军

编辑丨卢悠然

封面图丨张君怡

审核丨翁祥栋 封莹